您還帶著現金在實體店面消費嗎?

數位支付取代現金的時代即將來臨!

· 數位轉型,電子支付


五年前,我們還在喊著向大陸的行動支付看齊,當時,用手機掃碼支付、轉帳已經是中國的日常。現在,許多店家的門上不再只是貼著VISA和Master,甚至多到十幾種支付,而在櫃台上也是擺著一整排的QR-Code,年輕人更是習慣直接用Line Pay轉帳。加上原本就已經加速推動的悠遊卡及一卡通,也都開始轉向以電子支付的方式提供全方位的使用模式,台灣不斷地朝向無現金的消費環境邁進,而您跟上了時代的改變?或是仍堅持著現金為王?

自2003年阿里巴巴推出「支付寶」,原本是為了讓網路購物付款更加便利,在電子商務的消費行為,因為不會立即拿到貨品,所以產生買賣雙方之間的信用問題,阿里巴巴以第三方的角色確保交易能夠順利完成,而推出支付寶的網路支付方式,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第三方支付」。接下的數年,由於智慧型手機快速發展,支付寶就延伸至手機APP,透過掃QR code的方式進行轉帳及消費,於是開啟了行動支付的新世代。

而在台灣,一直到民國105年 (2016) 金管會才提出「電子支付比率五年倍增計畫」,希望在2020年能將電子支付比率提升至52%,此時,在台灣的電子支付主要是以信用卡及儲值卡為主,透過刷卡機進行支付,雖然已經發展到無接觸式的NFC感應方式,但仍無法使用智慧手機等行動裝置來完成付款。在同一時期(2016年) 中國的行動支付比率已經達56%,新加坡則有53%的行動支付比率,更不用提南韓高達77%的使用率,台灣的電子支付在當時使用率僅只有26%。

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公布2022年行動支付消費者調查,今年台灣行動支付常用度已經突破七成,持續縮短與實體卡及現金的使用差距。數位支付的快速成長,最主要的原因,也是2020年COVID-19疫情大爆發,讓民眾的使用行為產生了巨大的變化。由於疫情的原因造成兩大消費習慣改變;一是為了防疫,大家避免沾染紙鈔、零錢上的細菌;第二則是消費從線下實體轉至線上,電商、外送平台、線上點餐大受歡迎,而這些線上消費的數位經濟都是靠數位支付為主要的交易方式。再加上實名制QR-Code讓所有人智慧手機不離身,因此消費者大量轉往數位支付。

截至今年2023年2月,全台灣的電子支付業者已經超過30家,從原本的紅藍綠(紅陽、藍新、綠界) 開始,一直到大家已經熟知的街口支付、Line Pay (一卡通Money)、悠遊付、台灣Pay、iCash等,去年全家的全盈支付及全聯的全支付再度加入市場戰局,原本圍繞著我們生活周遭的現金,漸漸已經不再是我們消費時的主要選項。


在行動支付以前,除了現金之外的主要消費方式就是信用卡,在國外其實還盛行使用簽帳卡Debit Card,透過銀行帳戶連結支付,但是在台灣仍是以現金為主要的支付方式。由於在台灣領錢超方便,所以一直以來,現金都是台灣人的優先選項,再加上傳統的觀念認為,欠錢不是一件好事,因此支票及簽帳卡的模式,都一直無法推廣。在台灣領錢到底有多方便?根據金管會2019年的統計,每10萬人就有157台ATM,相當於每637人就有一台ATM可以使用,密度甚至超過大家熟知的便利商店。根據公平會2018年的統計,包含統一超商、全家便利商店、萊爾富、來來超商及台糖蜜鄰等5家連鎖便利商店,合計門市營業據點共10905家店,平均每2163人擁有1家連鎖式便利商店。而我們的ATM密度之高,足足是亞洲平均值的3倍。這樣子的領錢便利性,反倒成為阻礙我們數位電子支付發展的主要原因。

大家都說,一場疫情加速了數位轉型,也默默地改變了我們的消費習慣! ~待續